这里是网站共享栏目的单页面
血蛤(泥蚶)

血蛤(泥蚶)


    血蛤(学名:Tegillarca granosa), 又名泥蚶、花蚶,是一种贝类海洋生物,生长在滩涂里。在东南沿海地带,经开水烫几秒之后就可以吃,拨开壳可以看见血一样的分泌液,所以称之为血蛤,东南亚和江浙广东福建沿海一带认为这个东西很滋补,补血。

    血蛤白底图(侧面).jpg

   介绍


  本草纲目记载:血蛤(蚶)“味甘性温,功能除了补血外,还可以润五脏、健胃、清热化痰、治酸止痛,主治痰热咳嗽、胸胁疼痛、痰中带血等”。我国食用蚶子历史也很久远,蚶肉肉嫩润滑,鲜美异常,入馔味佳,令人垂涎。烧时不宜多煮,宜快速烹制,否则易老涩难嚼,寡淡少味。我们这里的主要的烹制方法是将蚶子洗净。将沙锅置于旺火上,将清水烧沸,放入蚶子略烫,待壳欲开时即捞起。葱末、绍酒、姜末、酱油、胡椒粉、香油、米醋蘸而食之。

O1CN01UvflvG1KykyBcAWk7_!!2208440251233.jpg


形态特征


  贝壳较厚,呈卵圆形。放射肋粗壮,约18~21条,肋上具明显的颗粒状结节。壳顶突出,壳表白色,被褐色薄皮,韧带角质,黑色。铰合部直,齿细密。个体较小,一般壳长3~4厘米,在泰国,有的壳长达7~8厘米。外套膜左右对称,除在背部愈合外,其余全部游离。分三层,内层发达,边缘呈波纹状。后闭壳肌大,前闭壳肌小。足呈斧刃状,肥大。鳃位于足部的两侧,具呼吸和滤食功能。消化系统由口、上下唇、内外唇瓣、食道、胃、胃楯、肠、直肠、肛门构成。泥蚶血液含血红素,呈红色。

微信图片_20200211212747.jpg

区别


  血蛤(gé)是南方的一种海鲜,宁波、舟山、温州乐清湾、台州温岭、福建、两广很多都吃。部分地区的人们会在清明节那天,带着煮好的血蛤上山祭祀祖宗。血蛤和北方的雪蛤(há)(蛤蟆油)是不一样的两种东西。

这个可千万不要弄混了,很多地方都以为 血蛤=雪蛤,其实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东西!

血蚶与毛蚶也不同,其实血蚶和毛蚶很好区别,血蚶体内有汁似血,蚶肉呈鲜红色,民间以为是“血肉丰满”之物,视为大补。并且血蚶有化痰、治胃酸过多之效,还能解酒。《本草纲目》也道:血蚶“味甘性温,功能除了补血外,还可以润五脏、健胃、清热化痰、治酸止痛,主治痰热咳嗽、胸胁疼痛、痰中带血等”。早先年,路桥女人坐月子,时兴吃血蚶,说是能补血。玉环人视血蚶与血蚶酒为滋补佳品,将血蚶放进滚热的黄酒里,稍一烫,血蚶就有六七分熟,就可食用。吃了血蚶,黄酒也要一饮而尽。六七分熟的血蚶味最佳,掰开后血汁横流,若烫的时间太长,血蚶壳全张开,壳里的血都流光了,肉缩成一小结,苍黄干瘪,老涩难嚼,寡淡少味。

微信图片_20200211212737.jpg

微信图片_20200211212742.jpg

xueha.jpg



说明:贝类海洋生物,生长在滩涂里,在东南沿海地带拨开壳可以见血一样的分泌物,柔嫩润滑,鲜甜异常。

大小规格:单粒11-14克

捕捞季节:除了7-9月份产卵期,其他时间段均有货。

年产值:5000余吨


点击查看视频介绍